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戴俊骋、 周尚意著)

内容摘要

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背景下,工业空间演替现象频 出,这对城市社会文化空间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变 化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去评价这种变化?这一系 列的问题在人文地理学中尚未有结论。如何在“变” 与“存”之间进行评价取舍,去寻找架接两者之间的 桥梁,是研究的学科背景所在。由戴俊骋、周尚意著的《城市工业区社会文化空间的求变与求存/城市社 会文化空间丛书》从北京市工业空间宏观变化人手, 结合中国乐谷、德胜科技园和首钢三个案例,将宏观 结构与政府、企业、居民等多元主体的结构化动力进 行综合探讨,提供了一套工业空间演替后评价社会文 化空间变化的3S概念模型体系,旨在为工业演替区域 发展和保护提供依据。

目 录

前言

1  工业空间演替之辩

  1.1  现实之辩:发展与保护

  1.2  理论之辩: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

  1.3  工业空间演替之间

2  空间演替的刻画、动力和评价回溯

  2.1  学科背景:地理学视角下的经济与文化互动

    2.1.1  实体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研究

    2.1.2  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与经济

    2.1.3  社会文化地理学中的经济与文化

  2.2   空间演替刻画:工业空间与社会文化空间

    2.2.1   空间演替及相关概念辨析

    2.2.2  工业空间概念和演替刻画

    2.2.3  社会文化空间概念和演替刻画

  2.3  空间演替动力:结构与行动者

    2.3.1  从“扑克牌游戏”谈起

    2.3.2  结构主义

    2.3.3   结构化理论

    2.3.4  小结

  2.4  空间演替评价:价值评价、经济评价与社会文化评价

    2.4.1  空间演替的价值评价

    2.4.2  空间演替的经济评价

    2.4.3  空间演替的社会文化评价

3  北京工业空间演替的宏观格局及结构动力

  3.1  近三十年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的宏观格局

    3.1.1  产业结构升级

    3.1.2  工业企业外迁

    3.1.3  劳动力结构调整

    3.1.4  工业土地利用变化

  3.2  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的结构动力研究

    3.2.1  表层结构动力

    3.2.2  深层结构动力

  3.3  北京市工业空间演替宏观背景下的中观样本选取

4  工业空间演替与生计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远郊东高村镇为例

  4.1  东高村镇介绍和研究方法

    4.1.1  案例区介绍

    4.1.2  研究方法

  4.2  东高村镇工业空间演替:从“提琴之乡”到“中国乐谷”

    4.2.1  形成期(1988—1999年)

    4.2.2  成长期(2000—2009年)

    4.2.3  转型期(20lO年至今)

    4.2.4  小结

  4.3  东高村镇提琴技艺演替分析

    4.3.1  技艺形成期(1988—1999年)

    4.3.2  技艺扩散期(2000—2009年)

    4.3.3  技艺转型期(2010年至今)

    4.3.4  小结

  4.4   东高村镇演替动力分析

    4.4.1  政府为多元化的乐谷文化造势

    4.4.2  规划师的思路转变

    4.4.3  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博弈

    4.4.4  熟人社会下的村民选择

    4.4.5  东高村镇演替动力的结构和结构化分析

  4.5  东高村镇演替评价:产业和区域升级与技艺传承系统

    4.5.1  乐器制作产业的升级:从薄利多销到高端取胜

    4.5.2  “中国乐谷”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锁定:产业集群抑或音乐景象

    4.5.3  东高村镇地方性的形成:区域提琴生产工艺学习系统的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空间演替与制度关系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内城普天德胜园区为例

  5.1  普天德胜科技园介绍和研究方法

    5.1.1  案例区介绍

    5.1.2  研究方法

  5.2  普天德胜园区工业空间演替:从电话设备厂到DRC的演替

    5.2.1  2002年之前的508电话设备厂

    5.2.2  2002年以后的“德胜普天科技孵化器”

    5.2.3  2005年开始建设的“DRC”

    5.2.4  小结

  5.3  普天德胜科技园社会网络演替分析

    5.3.1  园区整体企业网络演替分析

    5.3.2  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企业网络分析

    5.3.3  DRC园区企业网络分析

  5.4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分析

    5.4.1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的结构分析

    5.4.2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动力的结构化分析

  5.5  普天德胜科技园演替评价   叫

    5.5.1  既有的制度关系网络与园区对新企业的吸引力

    5.5.2  制度关系网络对园区人驻企业的创新影响

    5.5.3  继承下来的制度关系网络与园区的地方性

    5.6  本章小结

6  工业空间演替与意识形态层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以北京近郊首钢为例

  6.1  首钢介绍和研究方法

    6.1.1  案例区介绍

    6.1.2  研究方法

  6.2  首钢工业空间演替:从首钢工厂到工业遗产

    6.2.1  首钢重大历史发展进程

    6.2.2  首钢工业遗存景观分析

  6.3  首钢不同群体意识形态层文化的演替分析

    6.3.1  首钢企业文化的整体演替分析

    6.3.2  首钢工人集体主义文化演替分析

    6.3.3  首钢居民社会资本的演替分析

  6.4  首钢演替动力分析

    6.4.1  首钢演替动力的结构分析

    6.4.2  首钢演替动力的结构化分析

  6.5  首钢演替评价

    6.5.1  集体主义价值观传承对首钢工人企业文化认同评价

    6.5.2  社会资本对首钢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评价

    6.5.3  演替过程中首钢社会文化的变与不变

  6.6  本章小结

7  工业空间演替与社会文化空间的互动模式与展望

  7.1  北京工业空间演替后的社会文化空间留存

  7.2  工业空间演替与社会文化空间互动模式总结

    7.2.1  演替留存——基于地方性的思考

    7.2.2  演替动力——不同时空权力属性的主体路径选择

    7.2.3  演替评价——基于可持续性与尺度唯一性的3S评价模型

  7.3  工业空间演替的建议与讨论

    7.3.1  建议

    7.3.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后记

作者简介

       戴俊骋,男,1984年生、福建罗源人,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文化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与文化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课题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30余篇,专著1部。 

       周尚意,女,1960年生,广西罗城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文化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地理学。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加拿大政府FEP项目、美国政府富布菜特项目,若干部委委托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60余篇,专*10余部。曾获得教育部科技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名师奖等

本期编辑:刘海猛 王波涛


新书推荐| 读《跨越五大洲》(第二版)有感

【好书推荐】25年磨一剑 | 中大保继刚教授新著《主题公园研究》面世

新书推荐 | 家园·旅途·远方—— 李秀彬老师带您走进心灵地理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